分析具体原因如下:1、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够完善。中国人吃熟食的惯决定了居民对食材质量要求较低,使食品物流公司在食品的储存、运输、配送过程中,往往惯于关心食品流量和成本,疏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。在交接过程中又缺乏严格的物流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,使生鲜易腐低温产品“断链”和“不冷”成常态。目前中、地方和各行业出冷链标准多达上百项,但推荐性的标准居多,通用性、强制性标准较少,产生了很多不规范现象。例如,在冷链食品方面,除了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《速冻食品物流规范》外,还有《蓄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》和《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》等,诸多标准没有形成体系,存在重复、交叉等现象。2、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。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、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;仓储管理、运输管理、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;冷链物流公司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,缺少“断链”监管。3、是生产体系不成熟。冷链产品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。目前,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和“最先一公里”分拣、预冷方案的实施方面效果不佳,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冷链环境增多,流通成本上升。以农产品为例,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,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,但务农劳动力仍然数量庞大,经营耕地规模10亩以下的农户数仍然超过2.29亿户,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。4、是缺少引领市场的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布局。2015年,冷链物流百强公司的总收入仅占全国冷链物流产业总收入的10%,总体呈现规模小、集中度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特点。目前,冷链物流以单纯的运输型公司占主流,综合型和供应链型的公司较少。冷链物流存在设施陈旧、利用率低、信息化滞后、流通损耗大、成本高等问题。“最后一公里”仍然是以“冰袋+塑料泡沫箱”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为主的流通模式,以及冷库以货物存储为主要功能,往往不具备分拣、流通加工等能力,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。5、是府扶持不足。在技术培训、管理咨询等方面府可以有所作为。以美国为例,府不但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教育,农业部还配备大量人员专业从事农业信息统计,对各地的农场农作物品种、面积、长势、产量等指标进行长期跟踪,采集的信息经过汇总整理,由府定期向社会发布,提供信息咨询服务,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用户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建议,不代表快递查询网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有侵权请联系:1048208551@qq.com,将立刻删除。